查看原文
其他

秉烛观花·师说 |阎步克:南北朝的不同道路与历史的出口

2016-03-31 北大历史学系学生会
秉烛观花·师说

南北朝的不同道路与历史的出口阎步克

问题的提出
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个王朝的更替,统一与分裂的交替。三国之后,除去东晋的暂时统一,中国陷入长期分裂之中。晋室南迁,北方混乱,走上了不同的历史道路。但也不能把南北朝简单地定义为混乱时期。南北朝时,哲学更具思辩色彩,纯文学也得到了充分发展,尽管民族矛盾尖锐,但同时也是一个融合的时代,隋唐之后的华夏族已不是汉时的华夏族。宋齐梁陈与魏齐周隋平行发展,南朝是中华文化正统,而北朝源于少数民族,朱熹就说:“唐出于夷狄。”田余庆的《东晋门阁政治》提出北朝中心论,而唐长孺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》,认为隋唐已向南朝化发展。这两本书,都是经典,而两种论点,也都言之成理。 

东晋南朝士族门阀政治的历程
西周时是贵族政治,但汉之建立,刘邦及诸将都是布衣出身,卫皇后、赵飞燕都是歌女出身,而皇帝不以为耻。举孝廉,只要有才能,就能做官。但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,形成了门阀制度,士族任清官,不与寒门通婚,这种影响直到唐朝,杜甫自称杜陵野老,韩愈自称韩昌黎,因为杜陵杜氏、昌黎韩氏都是名门世家。 士族的特征是文学士族,玄学清谈盛行,优越的特权使得士族有精力游玩畅饭。虽然士族留下了优原的文化传统,但是他们为官不问政事,多为后人所指摘。比起儒家的道德说教,玄学的清淡无为,为官僚政治兴起创造了条件。玄学的兴起与皇权的衰落是并存的,门阀取得了直逼皇权的地位,马睿就不得不在即位时拉王导共坐龙床,时人说“:王与马,共天下。”门阀虽然具有贵族政治的色彩,但只是一种变态的皇权政治。比如北府单将领刘裕利用军权夺位,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皇权的复归。但是士族地位仍然很高,寒士尽管占据了中央中枢,但仍被看不起,而皇帝虽然是将领出身,但将领地位的仍旧不高,因此皇权的回归是有限的。 

十六朝、北朝胡化与汉化的过程
汉朝人口,西汉时33∶1,东汉时时为18∶1时,而西晋时已变为3.4∶1,这是一个角目惊心的数字,因此造成了五胡乱华。在少数族统治之下本族成为国族,总揽权力,而汉人处于被压迫地位。很多十六国政权还实行了一国两制,胡汉分治。拓跋氏入中原较晚,但吸收华夏文化最快,到孝文帝改革时,更为激烈,甚至放弃了构成民族特性的语言、姓氏、衣饰。但这个改革也引起了失调。在北方的六个军镇,保留着众多的鲜卑传统,而洛阳的鲜卑人却高度汉化了,昔日高度团结的拓拔氏一分为二,六镇起义就是胡化对汉化的反动,政坛上顿时冒出了众多的鲜卑姓氏,东西魏都是由大镇势力建立,都重新实行胡化,重新实行鲜卑语,恢复鲜卑姓氏,甚至对汉人赐以鲜卑姓,如杨忠之父赐姓“普六茹”,李渊祖父李虎赐姓“大野”。但是胡化的同时,汉化仍在进行,六镇起义实际上是将六镇势力拉入了新一轮的汉化。 

南北朝隋唐的制度源流问题
隋唐的制度自然源于南北朝,但是,二者是如何链接的呢?隋唐制度与周齐陈有什么关系呢?陈寅恪先生的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》认为,隋唐采用北齐、南朝制度,而不采用北周制度,尽管隋唐源于北周。字文泰以周礼改制,国号也采用“周”,以示其事业源于西周,皇帝制天王,下封公侯伯子男,模仿周六国设立六柱国。杨忠夺权之后,马上废除周礼,废六柱国,恢复尚书,恢复汉姓。这样看来,隋的制度并不源于北周。 

“南朝化”论
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陈寅恪先生,他在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》“兵制”“财政部”里,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,唐的财政制度采用了陈的制度,“此即江南地方化,南朝化也。”南朝化论认为,十六国之后,南北走上了不同道路,但重新统一后,又发生了趋向一致的变化,唐长孺认为,“这些变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东晋的继承,姑且称为南朝化也。”在齐化上,唐继承了科学宗教。经济上,唐朝大土地所有制得到了重大发展,而北朝是实行均田制的。唐朝的府兵制源于北周,但均田制瓦解之后,又采用了南朝的募兵制。唐长孺先生认为,北朝由于五胡入主,带来了大量的特殊化,但随着五胡的失败而丧失其存在基础,唐朝建立正是胡化消失,向东晋传统继承的过程。 

北朝主流论
钱穆对陈寅恪的观点提出异议,认为陈寅恪混淆了政治制度与礼乐文化,隋唐继承了北朝的政治制度和南朝的礼乐文化,这实际上是一种北朝主流论,他认为南朝得了“文化病”,只有少数民族才能治好,在这点上,他与陈寅恪又殊途同归了,陈寅恪也认为,要以“塞外之鲜血,注入中国颓废之躯” 。

北朝帝国体制的复兴
1. 北朝的政治结构是皇族、军功贵族、国人武装,在南朝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时,十六国北朝从一开始就拥有强大的皇权。 
2. 国人武装与军功贵族。 
士族是一种侵蚀皇权的权力,而北朝的国人武装与军功贵族却是一种拥戴皇权的势力。北朝继承了许多氏族的传统,比如北魏皇帝出征取胜,会将战利品分份,从皇帝到士兵,每人一份。又如均田制,也是氏族将土地均分的传统。南朝的士兵地位低下,出征往往要带镣铐以防止逃亡,而北朝的士兵却是在为本族而战。北朝武力强大绝不只是游牧民族的彪悍,而是在于士兵的地位。 
3.新的政治文化。 
北朝崇尚武功,统一之后,转而崇尚法律崇尚实用,魏周还提出要消除“魏晋之华诞。”北朝的士族与江南的士族大不相同,作为被征服者,他们只能兢兢业业地为皇权效力。 
4.官僚政治的发展。 
北朝的魏律、齐律明显超过了南朝,陈寅恪赞曰:“取精用宏,成此伟业。”南朝士族委糜不振,而北朝却经常大考百僚,这是北朝政治超越南朝的标志。南朝官员以士族为主,考试取官有限,而北朝考取的规模却十分庞大。南朝只有国子学,而北朝除了国子学之外,还有太学、国子监、四门学、还有书、算、律学。 
5.编户齐民体制的重建。 
南朝隐瞒人口现象非常严重,东吴人口二百多万,而到陈亡时,户口仍然只有二百多万,而在这几百年中,南方战乱较少,又大量北方居民迁入,还融合了至少三百万少数民族。而周期,北方户口已是南朝的十倍。大量隐瞒人口使沉重的赋税役压在少量编户身上,汉时二十三岁为全丁,而南朝十三岁半丁,十六岁全丁。刘宋在江北的四川在落入北魏之手后,户口猛增,这就是北魏的政策在起作用。 
微信编辑/陈琬睿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